1、西藩聊偃息,犹是一长城。——《送王西枢出镇郑圃八首之二》
2、虽然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3、《关山月》
4、遥心万馀里,直望三边月。
5、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6、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7、《咏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作者:唐,汪遵。
8、《长城》【唐】汪遵
9、意思:长城的情感千丝万缕,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10、《统汉烽下》【唐】李益
11、听筝(唐·张祜)
12、《长城》赢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
13、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14、描写长城气势磅礴的诗句有:
15、容颜离别尽,流恨满长城。——崔湜《同李员外春闺》
16、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若遇单于旧牙帐,却应伤叹汉公卿。
17、长城气势雄伟诗句是唐代徐九皋《关山月》“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
18、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和文化象征,一直以来都启发了许多诗人和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的赞美长城的诗词。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长城赞诗句:
19、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20、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21、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22、"长城笑天下英雄,谁能破掉鸳鸯锁"-辛弃疾《贺新郎·绿蚁新醅酒》
23、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24、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25、长城哭崩后,寂绝至如今。——周朴《秋深》
26、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27、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28、作者:徐九皋年代:唐体裁:乐府
29、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30、送从翁中丞奉使黠戛斯(唐·赵嘏)
31、长城(唐·朱庆馀)
32、——《统汉峰下》
33、关于形容长城的诗句有:
34、"长城情万缕,不随东流割席断"-王之涣《登鹳雀楼》
35、意思:青山构成了长城成千上,白水环绕城郭不停地流动。
36、《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37、但觉秋来归梦好,西南自有长城。——《河满子·湖州作》
38、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苏拯《古塞下》
39、意思:六朝的繁华事物已经随着流水消逝,只有孤寒的长城保存了传说。
40、这些赞美长城的诗句在形容长城的壮丽和历史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敬佩和称赞之情。长城是中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这些赞美诗作品也为长城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增添了一抹美丽的光辉。
41、长城又称“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42、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3、霜静影逾悬,露晞光渐没。
44、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45、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因长度逾,故又称作“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46、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47、《清平乐·六盘山》
48、"青山即墙成千里,白水绕城流不尽"-王士祯《顺天时候庆建招贤舞》
49、《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50、出自宋代陆游的《书愤》
51、玉塞抵长城,金徽映高阙。
52、意思:长城高傲地诙谐着全能的英雄,有谁能够打破这道银链般的界线。
53、"长城寒食夜,归鸟送行迟"-瑟瑟兮风寒,水满汀洲结"-曹操《短歌行》
54、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55、意思:“长城的寒食夜晚,归鸟送行迟”,寒风瑟瑟,水面结冰。
56、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57、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
58、思君不可见,空叹将焉歇。
59、“长城”的诗句:
60、《登长城》【唐】李益
61、"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长城留传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62、云雨一乖千,长城秋月洞庭猿。
63、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64、出自清代张英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