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鸟鸣涧》
2、野寺分晴树,山亭过晚霞。
3、——戴叔伦·《兰溪棹歌》
4、——曹丕·《燕歌行·其一》
5、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7、水天清、影湛波平。
8、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9、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0、诗里的意象,如“玉阶、白露、罗袜、水晶帘、秋月”都是偏冷色调,
11、——范仲淹·《岳阳楼记》
12、星河共影,天水一梦。
13、——贺铸·《青玉案》
1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15、陆放翁的另一个主要方向,就是善于以闲适的心情,细致的手法,来展现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情趣。这样的生活情趣,如今是体会不到的,只存在古代。
16、深山夕照深秋雨。
17、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8、人行溪边,影在水中,人影相随。
19、苏轼这种将诗情、画意、音乐美融为一体的艺术匠心,怕是王维也自叹弗如。
20、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21、把月夜江面的明澈如镜、温和静谧都写了出来。
22、秦少游小令的压卷之作,全词犹如晶莹剔透的美玉,令人欣赏把玩,爱不释手。
2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4、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25、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26、算当年、虚老严陵。
27、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28、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29、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0、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31、这是一首天时地利人和的词作,换作其他人,其他时间,其他地点,任何一个因素变动,都不能得。唯独是张孝祥,“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景与情与心境和谐共生,才能写出这样的词。
32、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韵味无穷。
3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3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5、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这首诗,映射的大概正是作者的心境和人格。
36、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37、——吴均·《与朱元思书》
38、——周邦彦·《苏幕遮》
39、作者说妙处难与君说,因为没有置身于这样的景色,是很难体会这种情境的。
40、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41、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42、要知道,诗歌写的纷呈多姿容易,色调情境统一却难。
43、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44、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45、——范成大·《霜天晓角》
46、,牵牛织女遥相望。
47、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8、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49、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50、笔墨简洁,动静交错,意境空明清幽,令人悠然神往。
51、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52、碧绿的春水,比天空还要明净,躺在游船画舫之中,和着雨声入睡,又是何等之美,何等空灵。“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则把女子的光鲜、明媚、冰清玉洁的气质都描写了出来。
53、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54、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5、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56、结尾好一个扣舷独啸,难抑豪气,激动,人生难得有此情此景,能够令人浑然忘我。在那一刻,时间、空间,上下古今都消失了。这样的景色心境不适合浮一大白,也不适合对酒当歌,唯独一“啸”,还要扣舷,才能毫无违和感,才能不迫不露,与情境融为一体。
57、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8、——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
59、——晏几道·《鹧鸪天》
60、林逋以梅花的姿态形神塑造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意境画面,这种画面是抽象的,很难具化。他把梅花的气质风神写到尽矣美矣,清逸绝伦、幽独高洁、端庄秀雅,俱在其中。
61、典型的以景结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意韵深远。
62、他的诗真的很有气魄,已然站在了诗风改革的前沿。
63、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64、“雨露之晶莹,碧叶之清圆,风荷之亭亭”,本已美极。
65、——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66、暂只以“奇丽”概之。
67、——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8、——秦观·《浣溪沙》
69、——秦观·《八六子》
70、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7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72、清丽含蓄,余味不尽。
73、——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74、——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75、如果说,张的那首《念奴娇》糅合了心境,而这两句则融合了当时的心情。
76、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77、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78、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79、我会在另一个回答里讲解这首词,因为这里只选一句,不好细说。
80、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81、写怨妇词,却把境界写得如此清空夐远,屈指可数。
8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3、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84、春深无客到,一路落松花。
85、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86、——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87、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88、的确,从湘南往桂林,俱是秀美山川。
89、——李白·《玉阶怨》
90、一句“杏花烟雨江南”,把江南的诗意概括到极致,美矣,尽矣。比之“春来江水绿如蓝”有过之无不及。
91、深美清空,境界阔大。
92、这首全词惊艳,写洞庭之景,写得最空灵,最静谧壮美的诗词,没有之一。
93、此词中运用白描兼比喻的手法写景,上阙写水,下阙写山。
94、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9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96、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97、——杨广·《春江花月夜》
98、——韦庄·《菩萨蛮》
99、那种欢乐、畅快、尽情的欢聚心理。
100、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101、——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102、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10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104、塑造的整体意境是清冷高洁的,没有别的杂质。
105、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106、没错,就是被史书描绘成昏君的那个隋炀帝。
107、——曹植·《洛神赋》
108、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
109、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110、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111、——杜牧·《江南春》
112、——张岱·《湖心亭看雪》
1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114、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15、——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116、——施润章·《山行》
117、——临江仙·《陈与义》
118、以素描的手法写雪亭湖舟,以小见大,写出了空寂、孤独、澄明之境。
119、一往情深深几许,
120、芦花千里霜月白。
121、咏史、写景浑然一体,意蕴深远。
122、结尾的三叠句,可谓是贺铸一人独创的绝唱,因此也得称“贺梅子”。
123、清新明快,语调亲切,
124、很难说清是人在天上走,还是云随行人游。似真非真,似幻非幻。
12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126、语言简练素淡,而意境寒寂清远,已臻诗家“寄至味于淡泊”的境界。
127、——柳宗元·《小石潭记》
128、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129、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30、在语言上,语言华美婉丽,空灵雅致,乃宋词名篇!
131、“粉塘”这个词,很新也很唯美。
132、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133、诗人在一个春风和煦的傍晚,乘小舟漂入溪口,然后以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副生动、清雅、迷蒙的春江花月夜泛舟。所过之处,花径、沟谷、潭烟、林月等景色,给人一种幽美朦胧的情趣感受。
134、历来写美女,有写形和写神之分,而曹植的洛神赋,堪称写神之巅峰。
135、——辛弃疾·《生查子·游雨岩》
136、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137、——苏轼·《如梦令》
138、星汉西流夜未央
139、如山间的一湾清泉,如林间的一道松风,如桃花绽放的一霎雨露。
140、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14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42、那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天人合一”,此时竟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
143、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144、——晏几道·《蝶恋花》
145、——王勃·《滕王阁序》
146、——杜牧·《秋夕》
147、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148、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149、——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150、太白的古风诗豪逸奔放,这首诗则幽微蕴藉。
151、。——石延年·《寄尹师鲁》
152、——冯延巳·《归国谣》
153、摩诘笔下,动静皆美。而且他诗的音韵,跟诗中的意境,是非常圆融的。
15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155、——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5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157、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58、人往水里看,于是乎天、地、人、水、云融为一体。
159、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160、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16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62、但一个“举”使得静态的画面一霎鲜活了起来,风神毕现。
163、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164、“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写春景最美诗句之一。
165、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166、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167、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168、这种高超的写实手法,在古代的诗词文章中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