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两句是诗歌的开头,描绘了梨花盛开的美景,暗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心情。
2、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3、文章最后,在基调上紧接上一段,是一种暖色的持续。在这里,清凉的雪景隐退了,落寞的心境也因亭中偶遇而变得微温。舟子的话,是对作者内心感慨的点白。在舟子喃喃而语的时候,大概可以猜测得出抒情主人公颔首微笑的神情。
4、《湖心亭看雪》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最容易出考试题: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小舟一芥,周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文章重点,它描写了湖心亭大雪三日后白茫茫背景下雪景,特别用白描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出山水云特点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7、这两句描绘了夕阳的余晖照在雪地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同时,远处的涧水潺潺流淌,寂静的景象又给人以一份宁静和祥和。
8、这两句表达了春天来得快、来得猛烈,瞬间间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给人以希望和喜悦。
9、重点句为“千峰万壑路不通,红雪青松林共闻”,这句话意味着湖心亭周围的山峦景色华丽,但却难以涉足。
10、“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11、《湖心亭看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以下是重点句赏析:
12、这个句子在《满江红•湖心亭看雪》中,表现了诗人苏轼推崇自然美与物我一体的哲学思想,在不可接近的山峦之中,利用内心的良好品性创造一种舒适自在的情感。
13、整首诗歌以梨花雪景为主题,描绘了春天来临的美好景象,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感,让人耳目一新,感受到了诗人深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14、此外,这句也是整首诗的开篇,拉开了诗歌的帷幕,为之后的描写铺垫。
15、然而,红雪以及青松形成了茂密的林,成为湖心亭的知音,与湖心亭共享湖光山色之美,展示了一个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境界。
16、第一段,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大雪三日,自有许多可以值得写的景致,只用了“湖中人鸟声俱绝”七个字加以概括、烘托,简洁得近乎吝啬。用字虽少,却有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加之从雪后之景起笔,宁静、空明的景致传达出清凉、孤寂的意绪。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内心的情感也一定不会热烈、欢快到哪里去。这种自然氛围和内心情绪,奠定了全文纯净、明洁的色彩和清冷孤寂的基调,之后文章进入看雪具体过程的描写。
17、第二段,亭中所遇是此文描写的又一重要情节。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平淡无奇,实质上却传达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湖上焉得更有此人”既道出饮酒人的惊讶,同时也道出作者的惊讶。由于有了意外的相遇,全文的色调在这里得到调节,清冷的基调融入了些许暖色。这种暖色来自情趣相投的喜悦与抚慰。特殊场景下相遇,定然有许多相似的心绪可以表白,有很多相似又无从言传的感受可以被对方捕捉。虽然是路人,却又是情感上的相知;虽是相知,却终究是路人。这种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只有借助酒才能得到完满的传递。于是,不会饮酒的作者也禁不住“强饮三大白”。
18、“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东风满地回。”
19、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0、这句话是诗歌的结尾,回忆了去年这个时候的美好景象,人们在花下共享天伦之乐,给人以一份温馨和感动。
21、名句是,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2、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23、湖心亭看雪的重点句为“洛阳城西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因为这句诗句直接点出了李白的身份以及他的行为,突显出他所处的环境和气氛,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景,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24、“斜阳照雪乱葱沉,远涧无人见淙淙。”
25、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见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
26、此文除了在情绪的传达上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文章围绕西湖大雪赏雪所见亭中所遇这一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又峰回路转;其次,描写景物时充分吸取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