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句子大全 > 孔子的小故事简短-摘抄105句

孔子的小故事简短-摘抄105句

时间:2024-10-03 14:45:13

1、“志于道”是说,君子为学,当以悟道为最终目的。在志向上,以自觉觉他为最高理想。

2、关于如何达到“仁”,孔子也是针对不同弟子的不同习气,给予不同的回答。所谓应机施教,对症投药。比如:

3、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4、仁义礼智信的六个故事:满而不覆、善与人交、君子之态、失人失言、自强不息、处世圆明。

5、这“六艺”看起来内容很多,但在根本的道理上,它们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明了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道理。那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抓住重点。这时,你也可以真正做到,优游徜徉于各种知识的海洋,而不被它们沉溺。

6、孔子则急于撇清和南子的关系,辩解道:

7、子路见老师说得如此感慨,便率先回道:

8、于是,襄子很恭敬地问道:“请问先生,用什么道术,使自己住在石中?用什么道术,使自己入于火中?”

9、看着有点急切的文侯,子夏笑着说:“老师是为了我们呀。想想看,如果老师也象那位仙者一样,一问三不知,那么,一旦我们有什么疑问,有什么危难,要怎么办呢?”

10、“乐”,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影视方面的知识与技艺。

11、孔子回道:“愿颜渊得志!我将背着行李典籍,跟从颜渊这孩子。”

12、在《论语》里,孔子谈到“仁”的地方有多处。但都是谈“仁”的外用,谈如何达到“仁”。至于“仁”本身,是个什么境界,没有正面的描述。原因是,仁境的本体,用文字无法确切地描述,这得靠修学者,用心去体悟。

13、“这又是为何呢?”文侯不禁追问。

14、而当辩才与商才,都是首屈一指的弟子子贡问道:“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5、魏文侯听说了这件事,便问孔子的弟子子夏说:“那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呀?”

16、“俊哉!辩士,一个神貌若仙的英才。”孔子点头称赞。

17、“我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上天都要厌弃我,上天都要厌弃我!”

18、圣人们来到这个世间,为了直接、有效地帮助我们,不惜牺牲自己身体的逸乐,与我们同甘共苦,同赴危难。所以,易曰:圣人吉凶与民同患。菩萨说:地狱不空,我不成佛。

19、漆雕马人回道:“臧氏家族有一块很名贵的龟壳叫‘蔡’。如遇有什么大事不能定夺,就会用‘蔡’来占卜决疑。在文仲主事时期,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一次。在武仲主事时,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二次。孺子容主事,三年内,用‘蔡’占卜过三次。这都是我亲眼所见。至于这三位大夫谁最贤明,马人我就不知道了。”

20、这时,忽见一人从石壁中走出,并随着烟火,徐徐上下。众人见了,都以为遇到鬼物。火蔓延到别处,见他又从火中慢慢走出,所经过的地方,好象对他没有任何阻碍。

21、——故事取材于《列子:黄帝篇》

22、对有领袖气质的弟子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3、而卫灵公却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南子。

24、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25、“礼”,包括哲学、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

26、一次,赵国国君赵襄子,率领十万多人,在中山国一带打猎。所到之处,草木践踏,山林焚烧;方圆百里,人声鼎沸,烟火飞扬。

27、类似上面因材施教的例子还很多。可见“仁”境,也终究是个内在体验的事。它跟佛家讲的“佛”、道家讲的“道”一样,终究是属,不可说,不可说范畴。

28、先进篇:季路问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29、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礼乐崩坏,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到处崇尚强权,追逐功利,极尽攻伐竞争之能事。导致天下,一派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景象。为了救“争斗”之弊,所以,孔子带着他的一帮弟子,奔走各国,到处传播,仁心仁政的。尽管他知道,在他的有生之年,很难看到它们开花结果。尽管他知道,以他一介布衣儒士的身份,很难扭转乾坤。但其不屈不饶的济世情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救民心志,却使他更显,真儒气概。

30、子贡看着踌躇满志的子路,笑了笑,然后轻步上前,洒然说道:“子贡不才,愿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战尘相接,千钧一发之际,我子贡,身着白袍白冠,从容游说于白刃之间,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此时,子路与颜渊两位同学,可为我临阵助势。”

31、在《论语:述而篇》里,谈到儒者的修养时,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教化弟子的目的,也是要求弟子,最终彻悟人生宇宙的真相,得真智慧。唯有如此,弟子们,才可能真正拯救自己,从而也懂得,如何帮助别人,拯救自己。

32、关于孔子的故事记载的有很多,这里就说点跟孔子有关的轶闻吧。

33、君子之态: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34、一次,孔子问漆雕马人道:“先生曾事奉过臧氏一家,三位做大夫的。您可不可以说说,哪个要更贤明一些呢。”

35、“美哉!大士。”颜渊的一番话,令孔子嗟叹不已。

36、颜渊近前回道:“文事、武功,两为同学都已说得很好了。我哪里够资格,参与其中?”

37、“依于仁”是说,君子为人处世,以爱人爱物为准绳,以利人利物为标的。

38、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39、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40、“射”,指军事、武功。

41、在鲁国,有一位君子叫漆雕马人。他曾事奉臧文仲、武仲、孺子容,这一家三代鲁国大夫。

42、子夏回文侯道:“在下据从老师那里听来的言教分析,那个人,大概是一个,已经心物融通的仙者。这样的人,外物不能伤,游于金石,蹈于水火,也都无所阻碍。”

43、子路此时,举手问道:“请问先生,您的志愿,又是如何?”

44、孔子听完笑着说:“先生真会说话!”

45、真儒风范

46、“数”,包括科学与经济方面知识。

47、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48、孔子去见过南子后,子路很不开心,认为孔子怎么可以见这种人?

49、孔子的故事代代诵读:礼行德教的文化不断弘扬!

50、孔子回到家里,跟弟子们谈及此事,赞叹不已地说:“马人先生可真是一位君子呀!他不愿在别人面前议论主人的贤愚,但却很巧妙地举了一个实例,将事情的真相,表露无遗。他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因智识无力察远,德慧无足见机,所以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问卜。而古人云:善易者不卜。也就是说,一个真通易道,真有智慧的人,不用,也能直觉洞悉,事物变化的规律。”

51、子夏摇摇头:“这要净心欲,绝智思才可以。我哪里能做得到?不过说说道理而已。”

52、参考文献:《论语·壅也》《史记·孔子世家》

53、志于道,据于德,是讲君子内修道德的原则。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君子外用道德的方式。

54、圣者情怀

55、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56、“噫!”襄子有点诧异,“适才,您出来的地方就是石,您进入的地方就是火呀!”

57、颜渊沉吟了一会,说道:“我听说,咸鱼与兰花,是不能放在同一个筐子里收藏的。尧舜与桀纣,也是不可能在同一个国家里,共理政事的。两位同学的志愿,与颜回理想,是有差异的。颜回希望:自己能在一个小国,辅佐一位圣明的君主。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那么,又有什么苦难,需要子路同学,去冒死拯救?那么,又有什么战难,需要子贡同学,去劳思化解?”

58、文侯听到这里,大悦。

59、对于上面所提六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作为一个儒家君子,都必须要有基本的了解或掌握。至于深入地了解和精通,可根据个人的资质与因缘,有所侧重。

60、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望远,见天地之悠悠,难免发千古之幽思。此情此景,同学们,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让老夫聆听一二。”

61、“御”,指各种驾驶、操作技能。

62、慎言鬼神

63、孔子行礼

64、“书”,指文学、历史修养。

65、那人听了,微微低头,看了一下襄子,然后,又抬头继续漠视远方,半晌,回道:“不知!”随后,飘然而去。

66、孔子出生在山东,山东人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而感到自豪和荣耀,总是处处夸耀孔子,所以就把山东人称为山东夸子。

67、仁境之光

68、《论语·壅也》记载:

69、孔子的故事4

70、只见那人目视远方,漠然答道:“什么东西是石?什么东西是火?”

71、“哦!那你为什么不这样呢?”文侯笑着问。

72、从上面的话我们可看出,孔子是相信有鬼神现象存在的。不过,他认为鬼神道与人道,还是有差别、有距离的。最好是各安其道,不要搅合到一起。尤其对从政的人来讲,把政治与宗教搞到一起,非失败不可。所以,敬而远之比较好。至于一般人,如果你连人道的事都没搞清楚,没摆平,却要去瞎究那深层次的鬼神道问题,那只会把自己弄得更迷乱,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73、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渊。

74、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75、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76、知仙不为

77、赵襄子见了,觉得很奇怪,便遣人邀他来,逗留片刻。那人悄然来到襄子近旁,如入无人之境。襄子细细观察,发现他形色七窍象人。气息声音也象人。

78、山西省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孔子的牛车在山西边上,转来转去,被高山所阻,就是不能进入山西境内。山西人听说孔子是位伟大的学者,也总希望孔子能到山西来讲学,于是,到处寻找孔子,所以就把山西人称为山西找子。

79、听了子路的豪言壮语,孔子点评道:“壮哉!勇士,一个奋不顾身的雄杰。”

80、比如,雍也篇: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81、孔子的故事

82、南子是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长得十分好看,但名声不好。

83、南子身为卫国国君卫灵公的夫人,但她一直和宋国的公子朝有私情。

84、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85、孔子的故事5

86、“子路不才,愿有一天,遇到这样的场景:战场上,旌旗飞扬,席卷大地;战鼓钟声,响彻云天。白羽箭,如月光倾洒;赤羽箭,如日光飞动。此时,唯有我子路,能率领众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渊两为同学,可作为我的随从高参。”

87、在《论语》里,谈到鬼神问题的,主要有两处。

88、——故事取材于《说苑》

89、颜渊听完子路、子贡的述说,站在后面,继续静默无语。孔子见此,便对他说:“颜渊!过来。你难道就没有理想可说吗?”

90、孔子曾与几个学生,乘坐一辆牛车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在当时,人们对他的学说褒贬不一,有的拥护,有的反对,所以每到一处,大家对他的态度各不相等。依照对孔子的态不同,各地的人们也就有了自己的绰号。

91、“那你们的老师,为什么也不这样呢?”文侯好奇地接着问。

92、“据于德”是指,在具体的修学过程中,首先要守住当下已修得的成果,也即一种在心灵的深处,别人与你是一体的心境。然后,再把这种心境,逐渐扩大。一个人,能感知到他人、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9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这句话里,孔子似乎在说,仁啊!其实她离我们很近呀,我们一欲求,就能得到。为什么呢?因为其实我们从来就没失去啊!只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寻求其他的东西,所以,她才好象不存在呀。

94、“游于艺”是说,君子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种知识与技能,以便于,适时、适机地给他人、给社会,在精神上、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95、“不是吧?”孔子笑着道:“你似乎对他们,不敢恭维。但说无妨”

96、孔子陷入“绯闻”后,显露出可爱耿直的一面

97、对习惯于安贫乐道的弟子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98、“我们的老师啊,他是属能做得到,不去做的人。”子夏欣悦地答道。

9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谓孔子自己一生品格的真实的写照。

100、透过两千年的时光,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一个面红耳赤急于辩解的老头子形象。

101、尽管儒家修学最终的目的,也是彻悟大道。但在具体修习时,孔子谈论得比较多的,还是“仁”的理念。这与孔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102、不过,下面这句孔子的话,或许透露了一点消息。

103、“游于艺”的艺,在孔子时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就现代的分科而言,

104、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5、同样道理,如果你对当下“生”的现象不清楚,那你也没办法了解将来“死”,是怎么一回事。你不能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生”,那你也就无法清醒、坦然、喜悦地面对“死”。而惟有对生与死,都能做到清醒、坦然和喜悦的人,才有可能,超越生死。

滇ICP备2023009294号-121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