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2、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4、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5、“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也未必从秋景得来。
6、“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7、《故都的秋》第8段描写秋日的景色如诗如画,云淡风轻,一派宁静和谐的氛围。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诗意盎然。比如“树叶纷纷掉落,如同大地的金色铺盖,轻飘飘地飘落,却不觉得丝毫凄凉”这样的描述,展现了秋日的缤纷美丽,同时也寄托了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8、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章中一句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9、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
10、整个段落写景描情,引人入胜,不仅仅是对秋天的描绘,更是诗人心灵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读来耐人寻味,让人深受启发。
11、引入口语,使语言活泼起来,“还有秋雨哩”一个“哩”字表达了对南方秋雨的热爱之情。
12、故都的秋呈现处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13、作者运用对比捕陈,概括出北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14、也许主张语言简洁的人会觉得“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更好,可是这样一来,排比的气势就没有了。
15、“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是用比喻来说明理事,以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事理,使表达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16、“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
17、结构上:开门见山,引出下文。清”“静”“悲凉”最能凸现故都的秋的特点。
18、①“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9、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0、《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败退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21、郁达夫《故都的秋》(1934年8月)表达了何种情感?对此有着不同的说法。
22、“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
23、运用排比句“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增语势,表达了对故都秋雨的惊叹,热爱。
24、赏析:第一,文中有许多并列句子或短语,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味很浓厚,朗读起来具有音韵之美,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本文不是很长,但排比句很多,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运用这种工整、雅致的语言,而且运用起来非常妥帖恰当,全无生硬之感。例如:
25、运用短句,节奏性强。
26、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27、这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意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后面的“来得悲凉”似乎应该比前面两句更舒缓而深沉。
28、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北方的秋雨与南方秋雨相比,突出南方秋雨的奇,有味,万丈像样的特点。
29、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
30、郁达夫为躲避国民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故都的秋》。
31、一是认为此文表达了赞颂秋天的情感。郁达夫本人在《北平的四季》中就说:“前两年,因去北戴河回来,我曾在北平过过一个秋,在那时候,已经写过一篇《故都的秋》,对这北平的秋季颂赞过了一道了……”而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的结尾也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情怀:“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