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网站首页 > 经典句子 > 小学语文句子转换练习及答案【好句摘抄57句】

小学语文句子转换练习及答案【好句摘抄57句】

时间:2024-07-14 14:11:03

1、“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2、陈述句:将一般疑问句的助动词去掉。

3、例如:1、年轻的妈妈请大夫。2、大夫给孩子看病。

4、理解句子结构:首先要了解不同的句子结构,如主谓宾、主系表、并列句、复合句等。确保在转换句式时,保持句子的基本结构不变。

5、改成:他难道不是三好生吗?

6、合并后为:年轻的妈妈请大夫给孩子看病。

7、例如:他是三好生。

8、注意点:这一句中有“摸”,“潜伏”,是“战士们”的两个连续动作,这一类句子中间不加逗号。注意与这一句相区别:她一边看书,一边听音乐。这是同时进行的动作,无先后之分,因而不是表示连续动作。

9、注意点:一是改标点,不用冒号和引号,改用逗号;二是改人称,把“你”“我”改成“他”“妈妈”即与引号前的人称一致起来;三是需要时可作少量的文字微调整。

10、注意点:要学会运用联想、想像,使句子生动形象。以写下雨为例:

11、注意点:如说“喂,老太婆,坐这儿来!”就很没有礼貌。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使用“请”“打扰”“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接电话时,要用“您好!请问……”等。

12、例如:小明在看电视。→小明不在看电视。

13、例如:小明在看电视吗?→小明在看电视。

14、“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

15、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表语等成分可以相互转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

16、应说:“老奶奶,请您坐这儿!”

17、改变说法,做到语言美

18、例如:小明买了一本书。→一本书是小明买的。

19、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一句话

20、注意点:提示语位置

21、“爸爸!”我说,“也许它不会死……”(提示语在中间)

22、一般疑问句:直接将陈述句的句首的助动词提前,句末加问号。

23、否定句:在陈述句前面加上“不”。

24、例如:蚂蚁吃了一条大虫。改为把字句:蚂蚁把一条大虫吃了。

25、改成: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感到自豪呢?

26、分析句子成分:在转换句式时,需要分析原句中的句子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确保在转换后的句子中,这些成分的位置和数量保持不变。

27、“爸爸,也许它不会死……”我说。(提示语在句末)

28、我说:“爸爸,也许它不会死……”(提示语在前)

29、写法二:(拟人句)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雷鸣,天神犹如接到命令,立刻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华沙倾注到人间。

30、“把”字句:将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31、例如:妈妈对小明说:“你的作业要尽快完成,明天,我要带你去学钢琴。”

32、被动语态:宾语+谓语+主语

33、小学语文句型转换的技巧总结:1.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

34、肯定句:在否定句前面去掉“不”。

35、在小学三年级的句式转换题中,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将一种句型转换成另一种句型。以下是一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在做句式转换题时提高正确率:

36、改成转述句是:妈妈对小明说他的作业要尽快完成,明天,妈妈要带他去学钢琴。

37、注意点:第一句中动词“请”的后面是“大夫”,第二句句首也是“大夫”,所以去掉一个“大夫”。

38、句子合并

39、注意点:陈述句改成反问句,要把句中表示肯定的词改成表示否定的词,句末的句号改成问号,并加上“吗”、“呢”等。也可以在句子开头加上“难道”等。反之,把句子中表示否定的词和句末的“吗”、“呢”等去掉,把问号改为句号。

40、把直接说的话改变为第三者的转述

41、写法一:(比喻句)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一阵阵沉闷的雷声如同战鼓轰鸣,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

42、主动语态:主语+谓语+宾语

43、例如:小明不在看电视。→小明在看电视。

44、变换提示语的位置

45、句子成分的转换

46、例如:小明吃了一只苹果。→一只苹果被小明吃了。

47、一般疑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

48、否定句和肯定句的转换

49、例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老太太上车,一个小学生连忙让座,应怎么说呢?

50、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51、例如:小明在看电视。→小明在看电视吗?

52、例如:蚂蚁吃了一条大虫。改为被字句:一条大虫被蚂蚁吃了。

53、例如:战士们摸进山坳潜伏下来。

54、“把”字句、“被”字句、陈述句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转换,但意思不能改变。

55、写有两个以上连续动作的句子

56、又如:想想过去,看看今天,我激动,感到自豪。

57、总之,句型转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需要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语感。

蜀ICP备17026499号-5 备案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