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本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难眠,约与好友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5、赏析: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6、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7、记承天寺夜游中,刘禹锡借着夜游承天寺,描绘了秋夜的宁静和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宇宙万物、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唯见长天秋月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空旷幽静的感受。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叹。诗中的哲理句子还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告诉我们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总有新的希望和生机。
8、白话文释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9、哲理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皎洁的月光照入门内,(于是我)高兴地起来散步。心想没有(可以)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共享月景)。
11、《记承天寺夜游》记述的是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欣赏庭中月色。这篇文章写于苏轼被贬密州,夜晚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于是就到承天寺去寻找与他志同道合,有着相同境遇的张怀民,月上中天,怀民也未就寝,于是两个人就一起欣赏庭中月色。文中苏轼在描写庭中月色的时候,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在言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横,盖竹柏影也。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苏轼复杂而微妙的心境: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落寞,人生的感慨,尽在其中。
12、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13、用《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来说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或者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记承天寺夜游》中蕴含的哲理句子有很多,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莫过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表面上写作者因月光映入屋中而欢欣雀跃地出门游玩,实际上暗喻作者摆脱了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和洒脱的精神境界。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15、这篇短文记叙了苏轼被贬黄州时,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起庭院散步的情景。通过记叙寻找的原因和描写月景,表达自己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这种复杂的情感,也表现了苏轼人生豁达的心情。这些都是通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突出表现出来的。
16、用现代汉语来说是,表达了作者苏轼人生豁达的胸襟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扶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18、《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9、课文理解
20、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1、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字词翻译,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用法,急, 【记承天寺夜游】: 【一词多义】 :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到) 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2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3、《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全文原文如下:
24、作者虽然被贬谪到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不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纵观全文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入户,勾起作者的赏月情绪,接下来的景物把人带入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作者陶醉其中,其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文中寓情于叙,抒情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适之情。
2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7、月光充满了庭院,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藻和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8、也是全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