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
2、《中庸•第三十章》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4、中庸提出了五大标准:聪明睿智,宽容柔和,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文理密察,这就是君子德行的5大标准。
5、我们先说这样一个故事:
6、理论: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7、下袭水士(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3)无不覆覆帱。
8、一叶落秋随岁残,纷纷蛩叫坠新寒。
9、【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10、小的德行如河水一样长流不息,大的德行使万物敦厚纯朴。
11、三毛的,很多人都看过,三毛刚到美国留学的时候,这个温柔而且又懂事的女孩,她和那一些同宿舍的西方女孩对比,简直是两种两个世界的人。
12、【注释】(1)齐(zhai):通“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2)“神之格思……”: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en),况且。射(yi),厌,指厌怠不敬。(3)掩:掩盖。
13、这个时候三毛看到了,觉得都是同一个宿舍的人,就想把她们的宿舍收拾干净一点,自己也会更舒服,于是就养成了帮舍友收拾家务的习惯,每天都把宿舍打扫的干干净净,井井有条。
14、其实就是这样,在生活中如果你太过分的遵守那些道德标准,其他人就会养成一种思维习惯,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15、为什么有的人明白中庸的道理,却无法按照自我发展去修养心性呢。
16、道也是和鬼神一样,不可见,不可闻,但又能使我们时时遵道而行。君子之道、圣人之道、天地之道均如鬼神之道,细微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广大到发育万物。
17、就像《中庸》里面说,和是中的外在表现一样,中才是本质。表现出“和”就是说明你遵循了“中”,就像一个人表现出“和”,平静,淡定,谦和,这说明内心“持中”,一个社会也是一样,如果总是动荡不安,这就是失去了“和”,也就没有“持中”。中与和其实都蕴含这一种对“秩序感”的追求,是一种万物本质的精神追求,这个我们后面展开。
18、有一天三毛生病了不舒服,就没有打扫卫生,也没有帮她们叠被子,整理东西,当她的舍友回来之后,不但没有安慰一下三毛,反而责怪三毛为什么今天没有叠被子。
19、什么叫做过分的去遵循美德,以至偏颇呢?
20、所以很多人即便是知道美德是好的事物,但是也不愿意去遵守,就是为了名利,因为名利的束缚和遮掩,忽略了对于德行的修养。
21、世间万物都是理开头,有理当先,无理当后
22、鬓衰不敢忧民事,齿动真虚愤国难。
23、中庸厚来薄往的感悟有,难以把持的中庸德行。中庸思想的熏陶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通过学习、反思而得到,学习中庸思想,获得中庸品行。行是实践,明是认知。中庸之道,聪明的人过头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不及。
24、答:孔子远宗尧、舜之道,近以文王、武王为典范,上遵循天时,下府合地理。就如同天地那样没有什么不承载,没有什么不覆盖。又好像四季的交错运行,日月的交替光明。
25、不论是对自然,对人类,均不是依强征服,自以为是霸主;而是各尽人之本性,达诚明;尽物之性,致中和。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
26、《中庸》第十六章
27、仲尼祖述尧舜,完章文武(1)。上律天时,
28、她每天早早的起来整理自己的被子衣服等等,但是那一些西方女孩却特别的散漫懒惰,并且从来没有叠被子的习惯,东西乱扔乱放,每天起床被子都弄得很乱。
29、万物共同生长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时并行而互不冲突。
30、【感悟】如影随形。
31、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即便是良好的美德,即便是修养自己的德行,也要保持一个适度,对待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态度,这就是中庸的原则和智慧。
32、大学,中庸,背诵几遍会有不同的感受。
33、但是其中的智慧,却存在这样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人都明白美德是好的事情,但是有的人没有按照美德去修养心性。而有的人却又过分的遵守美德,不懂得止步,这其中的问题都在于无法把握适度,也就是无法达到中庸。
34、在“至圣”篇章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35、中庸之中认为,一个人能够修养这5条标准,便是真正的圣人,也可以称之为君主,管理天下了。
36、观察人文效法自然规定秩序化成天下。
37、空望长天排雁怒,细听大野万霞欢。
38、秋天是中庸的季节,它既不像夏天那样炎热,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秋风吹过,带来了凉爽的清新,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温暖而柔和。
39、孔子宗奉传述天下最好的尧舜治理之道、谨守天下最好的文王武王所制之礼法。孔子宗奉传述的尧舜之道、文王武王之礼:上面,要依照天时变化而行事;下面,要依据水土之宜而作为;譬如天地无不持载,无不覆盖;譬如四季的交错运行,如同日月的交替照明;万物共同繁育而不相妨害,道路共同运行而不悖逆;小的德行,如河水川流不息;大的德行,以淳朴化育万物,这就是孔子宗奉传述的尧舜之道、文王武主礼之所以不亚于天地之大得的道理。
40、观天察地以效法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41、中庸之道就是保持中正的立场的规律和方法,是人修为的一种最高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要自我管理,顺应自然规律,时刻保持克制和正气。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更通俗地说吧:就是和谐。保持自我心态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这是无人能及的理想境界。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之道,意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精髓在于“诚”,即“真诚之道”。真诚,是心之至诚,以诚待人、处事、立业、待人。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出自儒家文化的《中庸》。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
42、美德虽好,但是美德并不是存在于人性本身的规律,美好的德行和人性的本质其实是两种事物。
43、《感悟》
44、大学中庸,当然有必要背诵了。
45、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平衡与和谐,仿佛一切都回归到中庸的状态。秋天带给我们的是宁静与宜人,让我们在这个季节里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46、我们就如同敬畏鬼神一样的去尊重圣人之道,君子之道。
47、理论: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48、对于美德,合理适度,才能达到一个良好的状态,否则只是给自己自找难堪,所以万事中庸,才是境界。
49、很多人听到中庸的时候,总以为是简单的折中,其实并非如此,在不同的状态之下,凡事都有一个权衡和适度,这才是真正的中庸的内涵。
50、大自然的色彩也变得温暖而柔和,金黄的稻田、红红的枫叶、橙色的南瓜,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51、比如说五大标准之中最先讲究的就是仁慈的德行,但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总是在趋利避害,总是在贪名利,而德行有的时候和名利成矛盾,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就选择了名利。
52、人们对待鬼神的态度是虔诚、恭敬无比的,无论从外表着装上,还是在行为举止间都是毕恭毕敬、尽心尽意,不敢有丝毫怠慢和厌倦的情绪。所以老夫子希望对待中庸大道也能同等待之,视若神灵,才能让大道的功德大放光彩。
53、上一章阐述中庸之道在下而论不离父母妻儿,这一章在上通过对鬼神的论述更强调了道无所不在,她具有"夷、希、微"的神秘莫测、不可形见特点,恍恍惚惚、若存若亡。同时"体物不可遗",所有的万事万物都蕴含其中,"不可须臾离。”是永恒规律,是支配万物运作变化的力量。
54、大学中庸,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里的四书五经,这是历代文人精挑细选出来的文学经典,可以说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55、《中庸》的智慧,讲究一种适度和随和,而不是过分的拘束与将就。
56、中就是内在的,和是中的一种表现。中的状态是天下人的共同基础,和的状态是天下人通行的正路。中是本质,和是正路。天下人完全做到了中与和,天地就各安其位,万物就可以生生不息。中与和的关系,跟道家思想的“道”和“德”的关系有点类似,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道是内在的本质,而德是道的外在表现。
57、应知霜雪时时有,常借诗情入梦端。
58、就如同我们标题中所说的“美德虽好,却不可过分”,过分的遵守美德,给自己的人生未必能够带来好处。
59、至此,我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命脉核心是:
60、你要想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学好四书五经。要学好四书五经,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这些经典著作。
61、中庸这一章明面上写鬼神之为德,实际上应该是借鬼神之说来阐明“道”的。
62、这个时候三毛听了非常吃惊,并且非常生气,就说:“我是上学的,又不是你们的佣人,我为了你们付出那么多,为什么被你们当成了理所当然。”
63、(4)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64、他们会站在一个不讲理的位置,一过分的去要求你。
65、【原文】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
66、以上仅个人看法,不喜轻喷,欢迎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