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的成语
1、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2、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3、很多,不一一列举!
4、歇后语:1、大观园里哭贾母——各有各的伤心事2、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3、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4、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5、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6、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7、贾宝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儿说哪儿
5、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回:“如今正是初春时节,万物更新,正该鼓舞另立起来才好。”
6、灯红酒绿,空中楼阁,梦想成真
7、读音:wànxiànggēngxīn
8、有关成语很多:
9、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10、赞不绝口
11、原句:《红楼梦》第一百回:“况且三姑娘是极明白的人,不象那些假惺惺的人,少不得有一番箴谏。”
12、赞不绝口——不住口地称赞。
13、释义:原指通风报信的人。现比喻消息传递的很快。
14、做神做鬼——指鬼鬼祟祟;使用欺骗的手段!
15、读音:jīnyùliángyuán
16、读音:bǎilǐtiāoyī
17、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18、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回眸一笑百媚
19、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20、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21、刘姥姥观大观园,林妹妹葬花,宝玉湘云哭贾母
22、金玉良缘
23、解释:形容旅途辛苦。
24、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25、释义:原指假装或假情假意的样子。形容虚伪,不真实。
26、鸳鸯在粱,风水宝地,熟能生巧,一石二鸟,百依百顺
27、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28、原句:《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么快?”
29、《红楼梦》成语: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寻花问柳耳鬓斯磨锦衣纨裤饫甘餍肥茅椽蓬牖
30、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机关自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
关于红楼梦的成语
31、万象更新
32、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33、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34、解释:原指符合封建秩序的姻缘。后泛指美好的姻缘。
35、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36、机关算满口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7、原句:《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38、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国舅老爷大喜!国舅老爷一路风尘辛苦。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了一杯水酒掸尘,不知赐光谬领否?”
39、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40、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1、百里挑一、金玉良缘、万象更新、一路风尘、赞不绝口
42、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43、一息奄奄,一点半点,一秉虔诚,一路风尘,一针一线,一面之缘,七大八小,万目睚眦,万象更新,三灾八难,不差上下,不干不净,不抗不卑,不问不闻,不顾前后,丑态毕露,世代书香,东床姣婿,东拼西凑,东瞧西望,丢三忘四,倚财仗势,做神做鬼,傍观冷眼,傻头傻脑,冷心冷面,出世离群丶口快心直,口齿伶俐,古圣先贤。
44、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宝玉看了,赞不绝口。”
45、自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46、解释: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47、一路风尘
48、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49、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50、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51、百里挑一
52、百里挑一,金玉良缘,原来如此,人来人往,风雨无阻,能说会道,横行霸道,花枝招展,入不敷出,嬉皮笑脸,狗咬吕洞宾,铁面无私,耳鬓厮磨,蹑手蹑脚,郑重其事,难舍难分,万象更新,一路风尘,无缘无故,无精打采,水落归漕,自出心裁,偷梁换柱,青灯古佛,井水不犯河水,心比天高,扬长而去,丢三落四,平心静气,没精打采,
53、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5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55、骨肉分离太虚幻境曲径通幽鸳鸯在梁摸着石头过河风水宝地熟能生巧寻花问柳一石二鸟 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 哀哀欲绝【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耳鬓斯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风尘碌碌无可如何锦衣纨裤饫甘餍肥一技无成茅椽蓬牖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了然不惑自怨自叹高谈快论荣华富贵利物济人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乐极悲生人非物换静极思动无中生有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青天白日青红皂白炎凉世态不可胜数自相矛盾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追踪蹑迹好货寻愁谋虚逐妄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伤时骂世父慈子孝称功颂德从头至尾酌酒吟诗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粉妆玉琢惯养娇生敝巾旧服腰圆背厚面阔口方剑眉星眼 巨眼英雄 关键词:子弟书;《红楼梦》;语言;俗语;通俗化
子弟书作为一种通俗文艺、说唱艺术,它运用通俗语言是必然的,这也成为其语言的特质。而在取材众多小说戏剧的子弟书作品中,改编自《红楼梦》小说的这二十多篇作品总体来说是比较雅的,尤其是如《黛玉悲秋》、《葬花》、《露泪缘》等等,其中典故的运用、骈俪句式的排比、铺陈,给人以极为雅致、庄重的感觉。但它又的确是用浅近的语言,写出了一篇篇的红楼故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俗语”意为“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1996年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据统计,《红楼梦》中的俗语就有315条,其中加有“俗话说”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8条,后四十回有7条,合计55条。加有“古人说”一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17条,后四十回有8条,合计25条;加有“常言“这类冠词的,前八十回有4条,后四十回无。研究者还归纳出,《红楼梦》一书人物引用俗语最多的是王熙凤,共57条。引用俗语最多的章回是六十五回,共计16条。民间谚语有268条,成语有11条,歇后语52条,曹雪芹自己创造的有7条。曹雪芹使用的俗语,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应该包括了民间谚语、成语、古人的诗句和歇后语。所以给《红楼梦》中使用的俗语定一个标准就是指民间谚语、古语、格言、歇后语等,由劳动人民创造并在人们口头流传的经验的总结。《礼记·大学》中就说:“谚,俗语也。”俗语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曹雪芹对俗语的态度早在第一回中就明确了:“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其中的“村言”就是俗语。在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并不自曹雪芹才开始的。从宋元话本、杂剧以来,文学作品中引用俗语已是司空见惯的。据粗略统计《金瓶梅》所引用的俗语高达七百余条之多,几乎是《红楼梦》的一倍。 下面讨论一下《红楼梦》俗语的来源问题。 一是元明清初的小说戏曲,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直接的影响。《西厢记》是对曹雪芹创作有最大影响的戏剧作品,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红楼梦》原著有许多情节就是脱胎于《西厢记》的。如四十三回贾宝玉撮土为香私祭为王夫人迫害至死的金钏儿时茗烟代祝一回文字,脱胎于《西厢记》第一章第三折中鸳鸯降香第三柱则不语,而红娘代祝数语,道出鸳鸯心事一段。从语言上看,《西厢记》中许多唱词、道白,均为《红楼梦》所吸收。如“纱窗外定有红娘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等等。《红楼梦》还吸收了《西厢记》中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道:“呸!你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二是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红楼梦》中第十五回“远水救不得近渴”,就出自《韩非子》;第六十五回所用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佳人薄命出自苏东坡的诗句“自古佳人多薄命”等等。 三是最重要的一个来源,也是俗语最丰富的,就是民间的俗语。曹雪芹《红楼梦》中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其中有一些是直接从口语中采撷来的。例如“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等等。这些在小说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新鲜有趣,朴实自然。 四是自己的创造。《红楼梦》中有一些俗语是曹雪芹自己的创造。清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谓雪芹“善谈吐,风雅游戏,触境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是以其书绝妙尽致。”可见曹雪芹是一个很风趣诙谐的人。例如作品中有主旨作用的护官符,还有有打油诗意味的好了歌等等所以,《红楼梦》的俗语,大部分是来自于元明清小说戏曲,相当大部分来自当时的民间,小部分来自历史典籍、古人诗词,极少是曹雪芹在“时谚”基础上的创造。那么直接来自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子弟书的俗语运用极为广泛,其来源也大致是元明清戏曲、小说、前人诗歌、词曲、历史典籍,更多是来自于当时生活中流行的口头语、俗语、谚语等等。戏曲家、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曾说过:“子弟书……词句虽有时近于俚浅,妇孺皆晓,然其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极其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恐元曲而外殊无能与伦者也。”∞这里的“妇孺皆晓”道出了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甚至近于“俚浅”,以浅近的俗语、俚语来创作,才能在民间具有普及推广的优势。子弟书用七言律诗的句子,再用一些其他字数的碎句做衬垫,这是它的句法基凋。启功先生分析认为:“正是因为修养不深,也就是较少地受框子的限制,才能有这样的胆力”,“其实杜甫做诗时也未必像解诗的人想的那么多”,“子弟书的成就,恰在于胆,也恰在于浅。” 那么28篇《红楼梦》子弟书中,运用了哪些俗语呢?笔者归纳如下: ;俗语出处备注 1、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咱们的腰也不抵他汗毛拔一根。《二入荣国府》第一回刘老老语 《二入荣国府》第四回王熙凤语 3、上年纪老人更与老人亲。《二入荣国府》第五回叙述者语 5、古人云菽水承欢膝下舞,又有那堂上斑衣乐老亲。《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叙述者语 6、古人云爱亲并爱亲之母,能为孝子必为贤孙。《二入荣国府》第九回宝玉语 7、自古道贞节二字女自根本,从一而终无变更。《芙蓉诔》第四回晴雯语 8、人说是闻名不如来见面。《芙蓉诔》第五回灯姑娘语(晴雯表嫂) 9、要知道人死焉能会再生?《芙蓉诔》第六回黛玉语 10、薄命儿的红颜林黛玉。《露泪缘》第一回叙述者语 ;11、古人说穷乃攻书原不错,又道是书能解闷未必真。《露泪缘》第五同黛玉语 12、人世上不如意事常八九,随缘随分莫追求。《露泪缘》第六回王熙凤语 13、倒不如打开壁子说亮话。《露泪缘》第十回宝钗语 15、没见过这两个不知好歹的冤家呕死个人。《二玉论心》第一回贾母语 《二玉论心》头回诗篇 <17、古人云韶光易过红颜易老&《葬花》第二回黛玉语 18、深知你花言巧语呆里藏奸。&《葬花》第四回黛玉语 、我与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待吾眠。&《葬花》第四回宝玉语 20、又谁知韶华有限悠然去,晚景无多一旦空。《悲秋》黛玉语 21、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p;《双玉埋红》宝玉语 22、也是个银样镴枪头。;《双玉埋红》黛玉语 ;23、唱一声如花美眷音多惨,接一句似水流年意更柔。《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24、又听那流水落花春去也,人间天上两悠悠。;《双玉埋红》叙述者语 bsp;《议宴陈园》二回刘老老语其中叙述者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有8条,其他都是出自作品人物之口,可见人物语言中自然运用适当的口语、俗语是在《红楼梦》子弟书中是更多运用的。那么子弟书语言的通俗性,对俗语的运用还体现在对俗语词汇和口头词汇的运用上。人物对话中最能体现俗语、口头语的运用,在对话中体现人物的不同性格,这在前面人物论中有所涉及,这里我们不妨就语言来看一看。归纳《红楼梦》子弟书中最有特色的人物语言,运用俗语词汇、口头词汇最有特色的主要是宝玉、黛玉、刘老老、凤姐、灯姑娘(晴雯表嫂)、傻大姐这几个人物。先来看看宝黛所说的俗语和俗语词汇、口语词汇。黛玉作为贵族小姐,从她的口中说出了6条俗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宝玉的3条,光这对公子小姐所说的俗语就有9条之多。而二人在一起独处的时候,对话也较为随意,运用的俗语词汇比较多,可见两个人非同一般的关系。
例如《双玉埋红》中写宝黛在沁芳亭畔葬花,共读《西厢记》的温馨与和谐。 ;又翻一过要留心记,这宝玉在姑娘的身后咂嘴摇头。 低声说你是倾国倾城我便是多愁多病,这佳人听罢登时满面羞。 说你看了邪书拿我凑趣,我成了爷们玩,意儿逗笑儿的丫头。 一面说着一面就走,去到那太太房内去讲讲情由。这宝玉着忙复又赔不是,说好妹妹恕我言语不防头。
我从此竞把绝大乌龟化,等妹妹百年之后叶落归秋。
将妹妹贤德行书勒石上,我替妹妹驮于背上万载无休。
林黛玉听言不免噗哧笑,说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
宝玉说这个也就该罚你,我也到太太房内诉情由。
黛玉说你当你能过目成诵,还有个一目十行在后头。
这一段宝玉一时兴起,引用了《西厢记》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意。黛玉心里听着高兴,表面上还要佯装委屈,扬言要去太太房里告状。急得宝玉以趣语哄逗黛玉,说自己是“大乌龟”、“我替妹妹驼于背上万载不休”。这段有趣的自咒之语是对原著的化用,原著写宝玉急着赔不是道:“要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掘头鼋吃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儿,我往你坟上替你驼一辈子碑去。”而黛玉也转怒为喜,同样引用《西厢记》中的话“呸也是个银样躐枪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两位主人公在一来一去,一退一进中,表现了亲昵随便、无拘无束的关系。而其中,俗语词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再比如《悲秋》第四回中,宝黛二人又一次有了矛盾冲突,宝玉一再安慰讨好,也不能好佳人的怒气平息下去。黛玉对他的一番话也是极为口语化的:
说起开罢那边给我斯文着坐,方才我出去了受不了外边的风。
刚刚的睡醒你又来缠我,我知道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
似这般拉拉扯扯成甚么样子,也不管人家的手腕子发酸骨节儿疼。
动不动有人无人来上头上脸,讨人嫌更比从前说话儿疯。
知道么一年小二年大也该把那脾气儿改,
何苦呢传出去又惹的别人好说不好听。
还有那一句言词奉劝你,二爷的话好歹别当耳傍风。
谁像你终朝只在女孩儿们一处里搅,
从没见一个胭脂儿常沾在爷们的嘴上红。
这其中的“起开罢”、“你是我命中的小人魔难星”、“讨人嫌”、“话儿疯”、“耳傍风”等等词语,是通俗的口语词汇,从黛玉的口中说出,可见黛玉与宝玉的关系之亲密,黛玉可以这样毫不掩饰地批评宝玉,而“魔难星”、“讨人嫌”等词,又反映出一种名贬实褒的意味。宝黛的语言中所运用的俗语词汇和口语词汇,体现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即使是从较有文学修养的贵族公子小姐的口中说出这些话,也显得风趣、自然,增添了情趣,也增进了二人之间的感情。
再看看体现不同性格的、却又反映本色的自然口语从下面人物口中说出有什么样的效果。
作为农村老妪的刘老老,前面已经有专门的章节做过讨论和分析。这里在略加举例说明,刘老老的语言可以说是目不识丁的农村老太太的真实反映。“二入荣国府”闹出了很多的笑话,其中最能体现子弟书作者创新的还是老祖宗见到刘老老的一问一答,这一文一俗,一个文话儿谦辞,一个是“有错岔批”,逗得满堂大笑。
先看看老祖宗是怎么问的:
因问道老亲家贵庚年多少?花甲还是七旬与六旬?
为什么年来未见亲家的面,多因为事务儿匆忙疏淡了亲。
你若是不嫌俭慢就请下榻,何妨呢旷几天儿在此处存。
“贵庚”、“花甲”、“七旬”、“下榻”,这样正式的文言话语,粗村的刘老老能听懂也就真是奇怪了。也难怪她会理解错误,答非所问了;
忙应道少年时耕种我全都会,如今衰老了力难禁。
老祖宗方才问我田多少,能多少呢二亩薄沙零四分。
我家里离城不远三十里,最好我不用七寻与八寻。
这几年年成不济没收麦子,就便忙谁敢疏忽断绝了亲。
等来年麦子收成磨些个白干面,我送来老祖宗姑娘们尝个新。
北屯里破庙中就有那上塔和下塔,没意思逛一会儿的工夫就腻死人。
好一通回答,“能多少呢”、“磨些个”、“就便”“腻死人”,这才是从刘老老口中可能说出的话了。同是老妇人,一富一贫,一文雅一粗疏,在这语言对白中身份地位、文化修养都得到了极其生动有趣的体现。再比如《三宣牙牌令》中,刘老老的酒令也极有意思,“是个人都会种庄稼”、“七三儿七四儿是小娃娃”、“要四称五快把秤拿”、“这枝花难道就常开不落,落了时无非结个大倭瓜”等等。《红楼梦》子弟书中,刘老老语言中的俗语词汇、口语词汇要丰富得多,这在前文分析人物时已经有所涉及,就不多加赘述了。
凤姐在众年轻女子中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吟诗也只能说出“一夜北风紧”这样的句子。但是她的社会阅历、她的见识胆略、她的圆通练达却是众年轻女子中无人能比的,即使是男人也未必比得过的。自然她也练的一副好口才,在老祖宗和王夫人面前颇得信任和宠爱。正因为她的文化背景,她的见识,才使她的语言也多用俗语或口语词汇,呈现较为通俗甚至粗俗的特点。例如子弟书《露泪缘》中第六回“误喜”,凤姐试探宝玉后对老祖宗的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她的语言色彩:
看他病体虽然痊可,只提林字儿就像蜜里油。
有说有笑一团高兴,出来进去好像个活猴。
虽然暂时将他哄过,只恐怕当场要露楦头。
打破了灯虎儿如何是好,兀的不是一天好事变成愁!
这是凤姐形容宝玉在得知要娶林妹妹后兴奋的样子,“像蜜里油”,形容心情的无比快乐与甜蜜,“像个活猴”,可见他几乎高兴得不能自己了。“楦头”、“打破灯虎儿”和“兀的”都是俗语词,这里“灯虎儿”就是灯谜的意思,而“楦头”,本指制鞋或制帽时所用的模型,一般为木制的,这里的意思是“兀的”就是“这”的意思。可见,在凤姐的嘴中说出了如此地道的俗语词汇是非常合理的,也增加了形象性和生动性。
还有很有特色的,出现在《芙蓉诔》中的灯姑娘的语言,她是晴雯的表嫂,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就是住在她的家里。原著对她没有过多的叙述,子弟书中也只有在此篇的第五回“遇嫂”才让她登态台亮相。在子弟书中,灯姑娘远比原著要风流,也远比原著要丰满,她说出的话,道出了她的见识,可见她的阅历,也反映了当时的市民爱好和审美趣味。
书画琴棋学过没有?笙管丝弦习过不曾?
街市上楚馆秦楼曾去走,城儿外花街柳巷可闲行?
平日间好碰湖来好压宝?爱抛球儿爱拉弓?
十锦的杂耍看不看?傀儡的戏儿听不听?
骰子老阳学过没有?天九的牌儿你能不能?
这反映了市井的爱好和趣味。灯姑娘和刘老老又有所不同,她是生活在城市的下层妇女,日常接触的都是这类的东西。而在她对宝玉的问话中也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琴棋书画、花街柳巷、碰湖压宝、抛球拉弓、看杂耍、听傀儡戏、玩牌九还是非常喜好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民的休闲娱乐。这一些都是小说原著所没有的,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不在于灯姑娘本人,而在于她的市井语言和她的语言中透露的社会文化信息。
最后再说说傻大姐。傻大姐在小说原著中出现过两次,都是起了一个关键的揭示真相的作用,一是她拾到香囊,才有了抄捡大观园;再就是她把宝玉要娶宝钗的消息透露给了黛玉。而子弟书中,只有《露泪缘》第二回“傻泄”中出现了傻大姐,她也无意中将消息泄露,惹动了黛玉的心头之恨,才有了下面一系列的情节。从情节构思上来说,子弟书这一部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傻大姐和黛玉的对话,颇有意思,其中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运用非常丰富,符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也对人物的性格的塑造起到很大作用:
(黛玉见傻大姐躲在山坡后哭)
忙问道丫头你哭因何事?有什么委屈你对着我说。
莫不是主子生气要责罚你?莫不是大丫头们把你挫磨?
那丫头傻头傻脑全不理,说人家委屈你怎么晓得!
林黛玉又是可怜又是可笑,说快快明言我替你撕罗。
大姐说方才我是无心的话,和那些姐姐们捞闲磕。
我姐姐不犯就打我,巴掌抡圆在脸上搁。
打得我火星乱爆金花滚,到如今还是嘴巴子生疼不敢摸。
黛玉说你这丫头真是傻,到底是为什么事情总不明白。
还只管冬瓜茄子胡拉扯,怄的我心烦谁合你耐磨!
因为是和智力水平有限的傻大姐说话,黛玉的语言也变得更加通俗了。“挫磨”、“撕罗”,都应该是当时的口语词,逼问傻大姐赶快把哭泣的原因说出来。那么傻大姐自然就是一通大白话了,“唠闲嗑”,说闲话、聊天,“数落”、“嚼舌”等等,现在在日常用语中也经常使用。还有后面的“忽喇巴儿的”、“打旋磨”都是形象的语言,一个是拟声词,一个是比喻词。黛玉随和、甚至哄逗傻大姐和傻大姐懵懵懂懂的对话场景也就如在眼前了。
以上列举的是《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运用俗语或俗语词汇、口语词汇的情况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极其符合人物的性格、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增加了文词的生动性和生活化。而在子弟书作品的叙述语言中,也大量运用了俗语或俗语词汇。例如《二入荣国府》第八回写道:“这婆子形容虽然笨他心中巧,常言道长老了的生姜更辣人。一句句捎言带语把艰难诉,奉承时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来意原为是求周济,看光景搭讪着便把腿儿伸。”叙述者以客观的眼光叙述评价了刘老老,用俗语形容她是老生姜,是经过世事的。而刘老老也见风使舵,说着顺人心的话,讨人欢心。一句“随风儿上顺可人的心”,一个“搭讪”,把她的随意放松的心理状态勾画无疑。.
另外其他的《红楼梦》子弟书作品中运用俗语词汇和口语词也是很多的。例如“孤拐儿”、“兀的”、“腌臜”、“魔乱”等。这些都体现《红楼梦》子弟书语言的特殊味道,一方面是来自于对原著语言风格的借鉴,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子弟书这一特殊体制对语言的要求。子弟书极具有京、津和东北一带的风格和特点,因为要符合唱故事的需要,所以音乐成为其重要因素之一,而它所押的十三道大辙就是北方俗曲压韵的依据。这二十多篇《红楼梦》子弟书作品多集中用人辰韵(八篇)、东中韵(七篇)和言钱韵(五篇),另外一七韵、花发韵、油求韵、波梭韵、江阳韵和遥条韵都有涉及。而更绝的是《露泪缘》,十三回正好用全了十三道大辙。作为曲艺的子弟书具有曲艺艺术的特征,例如特别注重运用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俗语、俚语、歇后语及各种民间掌故,具有鲜活的时代风格和生活气息。
56、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57、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58、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59、百依百顺(79回)、翻天覆地(105回)、横行霸道(9回)、眉开眼笑(2回)、一模一样(62回)、无法无天(33回)、终身大事(8回)、心神不定(16回)、美中不足(5回)、称心如意(57回)耳鬓斯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60、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
关于红楼梦的成语
61、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62、释义: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63、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64、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门被未温。
65、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
66、读音:zànbùjuékǒu
67、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68、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69、解释:不住口地称赞。
70、读音:yīlùfēngchén
71、解释: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72、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剑眉星眼.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书中的十二金钗判词都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