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月是指农历九月,对应阳历的10月份,戌月是黄历中的说法,是传统历法。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旧历、汉历、古历等。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一般说的戌月、丑月,是传统的十二干支记月法的地支,它是以一个节气的周期,立节开始算,到下一个节前结束,就是某个地支所代表月的周期。十二地支代表的月份,与公历月份的对应关系比较稳定,总是当月6日前后2天到下月6日前后2天,而与农历月份会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农历隔几年就会有润月的原因。
在农历之中,望日是一个月力量最强的时候。老人说:“今日九月望,月厌地火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为啥明日是望日?
当地球正好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的那一刻就为“望”,由于地球公转是不会停止的,所以“望”的时间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当这个时间点落在哪一天,那一天就是“望日”。其实所有以天体运行而制定的历法,都具有这种特点。
比如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而制定的,也就是把黄道平分为二十四个等份,每 一份就为一个节气,等于黄道上的十五度。当太阳“黄经”到达210度的那一刻,就是霜降节气交节的时间,那一个时间点落在哪一天,那一天就是霜降。
而望日也是一样,是根据朔日的时间点来决定的,虽然每个月的初一为朔日,但“朔”的时间指的是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的那一刻,所以“朔”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有时候在早上,有时候在晚上。
从“朔”到“望”的时间又是固定的,也就是月亮运行半圈的时间,所以“朔”的时间决定着“望”的时间。如果朔的时间在初一的晚上,那望日就会在十六。如果在早上,那望日就会在十五,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一说。
今年九月“朔”的时间在晚上九点四十左右,从“朔”到“望”之间的时间为14天18小时22分左右,所以九月“望”的时间点就跑到了十六下午四点左右,所以今日就是九月的望日。假如今天有月食发生,其时间点也就在下午四点左右。
因为“望”的那一刻,地球正好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就会挡住太阳光,从而发生月食。只要算出三个轨道的偏角度数和时间,就能算出月食的时间。比如下个月的望日,就能看到一次月偏食,也就是十月十五。
望日时,月亮和太阳分别位于地球的两边,同时对地球产生引力,所以望日是“强引力”最强的时候,不仅会引发潮汐现象,而是容易导致事故多发,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月亮效应”。特别是“望”的那一刻,吸引力最强,也就是今日下午四点左右。
月厌地火生
农历的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秋季属金,所以遇到属木的日子大多是不好的。今日壬寅日,寅为木,壬水又生木,所以九月的寅日就被称为“月厌日”。正月为寅月,九月为戌月,所以戌月的寅日,寅月的戌日,都是“月厌日”。
“月厌日”也就是与月建相合的地支前一位,比如正月建寅,寅与亥合木,亥的前一位就是戌,所以寅月的戌日就是“月厌日”。同样九月建戌,戌与卯合火,卯的前一位就是寅,所以戌月的寅日就是“月厌日”。
月建是以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决定的,在立春那天的黄昏,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所以从立春到惊蛰之间,就为寅月。北斗星的斗柄一年正好运行一圈,一圈为一年。当然这是因为地球公转而导致的。
同样九月的寅日还是“地火日”,俗话说:“上梁不选天火日,搬家不选地火日”,因为容易着火,所以九月的寅日也是“枯焦日”。书云“天地否隔,万物枯焦。”陆游的《急雨》诗中写道:“弹压旱气苏枯焦,祝融退听不敢骄”。
今年九月望日不一般
在民间习俗中,人们去看望病人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过午不去”,也就是要在午时之前去看望。因为午时是一天的分界线,午时之间的太阳是上升阶段,过了午时之后,太阳就开始西落了,太阳西落也就寓意着日落西山。
午时为太阳上升的顶点,过了午时,太阳开始偏西下沉,在太阳下沉的同时,阴气就出生了。所以一天中的午时与一年中的夏至相似,俗话说“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就是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古人还留下了六个特定的日子,不去看望,被称为“替 病 日”,从这个名字也就能看出是什么意思了。六个日子分别为:甲寅、乙卯、己卯、壬寅、壬午、庚午。今日壬寅,所以不去探望,特别是过午之后。
今日是九月的望日,“望”的时间在下午四点左右,寅的对面是申,也就是猴子。寅午戌合火,火在南,北方之水可灭火,所以猴不往北,特别是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