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苏格拉底
2、社会不会因为你的眼泪,为你降低了标准,生活不会因为你的脆弱,给你想要的一切。没人在乎你的落魄,没人心疼你的眼泪。别人只关心你有没有本领,你会不会成功。
3、放下旧日的恋情,
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5、爱情如书翻得不经意读不懂读得太小到认都界立认都以的流泪读懂只任将难得糊涂
6、伤过,痛过,但是一直都笑着。
7、【有哲学的说说生日】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佚名
8、B.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9、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10、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
11、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唐)王勃:《现内怀仙》。
12、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13、这是吴秀波的爱情观,爱情马拉松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都要跑,如果一个人背着另外一个人跑,恐怕并不能长远,两个人相爱着,最美好的莫过于一起努力,一起改变,一起梦想。也只有共同努力、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才会收获完美的婚姻。
14、道远知骥,世伪知贤。释义:路途遥远才能知道哪个是千里马,社会风气不好时才能知道谁是贤能之人。一(三国·魏)曹植《矫志诗》
15、别站在灯下,你知道什么叫做背景音乐吗?
16、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
17、哲学家的弟子们从找到“除掉旷野里的杂草的方法”里感悟到“要想让心灵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你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感悟吗?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很多时候宰相不一定肚里能撑船,但肚里能撑船便有宰相之才,哲学家这个问题很象一个有名的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8、爱情是一场**,赌徒们把未来的岁月作为筹码,下注于远方幸福的时光。
19、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寓言,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而忘乎所以,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因为优势,我们少了警醒和戒备,从而把优势变成了劣势。所以我们往往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20、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尔
21、假如进化的历史重来一遍,人的出现概率是零。——古德尔
22、因为想改变别人只是自己的美好愿望!这是幼稚与不可能的事情。即使通过你的权威、掌控改变了别人,一般只是表面现象,那只能属于服从范畴,或许心会越来越远。只有通过自己的情感、言行,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别人,让他自己改变自己才是最佳的方法。
23、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24、成长是一条坚辛的路,若没有不断的寻找和确定,属于自己的路不会渐渐清晰,时间能给你的,除了机会,没有答案,答案只能自己找给自己。
25、哲理性散文名家3篇哲理性散文名家3篇为什么?只要对寂寞灰心者说几句真诚的赞赏的话就可以了。虽然你可能明天就忘记了今天说的话,但接受者可能珍视一生;下面是有哲理性散文.........2021-02-15阅读全文>>
26、但是,我们在经验世界中,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感觉到的,无非就是万物的生成和消逝。于是,巴门尼德做出了一个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论断:“不要跟随昏花的眼睛,不要跟随轰鸣的耳朵和舌头,而要仅仅用思想的力量来检验!”[6]
27、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28、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养成好的习惯,把握住有限的生命,你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29、太多人用如果来做比喻,可回不去的毕竟是事实。
30、快乐的事,悲伤的事,虽然不能全部承担,但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共同分担的,这就是行会,个人的幸福就是大家的幸福,个人的愤怒就是大家的愤怒,还有个人的眼泪就是大家的眼泪。
31、第一则真理与人性在人性中,天然有着好奇心的驱使,让人们去探索和追溯事物的原因,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样的好奇心不是特别强烈的,不足以支撑心力去探索事物的真理。因为真理需要人们通过实践体验以及逻辑推理的理性思考过程,最后在具象和抽象事物的基础上建立起形而上的定义。而这个理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与人性的感性的情绪是天然的矛盾的,这解释了大多数普通人易受情绪的影响而不擅理性的思辩。人的一生中,一半多的时间大脑都是被各种情绪的起伏支配了短期或长期的行为,没有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系统的逻辑。这样会让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陷入盲从和患得患失带来的痛苦。人们应当通往理性,降低痛苦。降低社会和他人传播谬论的干扰,提升内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第二则文字的特征文字的诞生和起源,本质是表意符号的起源,而符号取型于大自然,但由人类主观的赋予定义,而不是其它生物赋予文字定义,所以文字是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形而上的工具符号。文字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的多重特征,1符号性,不断改变修正的符号系统。2差异性,因历史环境而导致各文明体系下文字的差异性。3衍生性。4更替性。1,符号性,文字是人类在文明之初取形于大自然的事物形象,进行简化整理、筛选、加工、提炼之后形成的视觉符号。2差异性,因自然历史环境不同,不同文明体系产生的文字形象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形式上的巨大差异。3衍生性,由一门基础性的语言文字,传播到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漫长的文明碰撞和改变中,加入当地的文化特色,文化因子。从而衍生出新的文字体系,如图欧洲各国的语言是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衍生发展,而东亚各国语言是源于汉语的衍生发展。而南亚各国中,有十种语言都同属于雅利安语系,源于雅利安语的衍生发展。4更替性,在衍生发展的基础上需要以旧换新。用新的时代语言替换掉旧有的语言体系。在历史上,现代英语替换了古典英语的使用。自新文化运动以后,现代白话替换了文言文的使用。自文艺复兴之后,意大利语也在但丁、彼特拉克的手里变换了新的面貌。语言文字的以新换旧,因时代变换发展出新的文字系统,这在每一个文明体系都是存在的。郑治兴2018,1,12写于深圳第三则文明与思维只有用形而上的智慧或者哲学的系统性思维,在自己的思维上打通世界的文明运行的逻辑。也就是每个行业每个领域的基础性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去偏见,不去固执。在坚持中求变化,求反思。在专注中求极致也要求多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搞清楚世界的大本大元,才能通达透彻,胸怀宽广而心如菩提。人类作为碳基生命的属性,所具备的动物属性加上社会属性在历史演变中发展出人性,而人性的弱点和优点的碰撞在历史族群演变中演化出了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机制,文明机制。从而将人类文明从原始时期推向奴隶时期,从奴隶时期推向封建时期,从封建时期推向资本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未来将走向何方?在历史的进程中,当我们抓住人性和社会的核心与本质,并以此作为创造文明的重要工具,为社会的当下和未来设计出可行的社会思潮、社会组织机制、社会文化。在文明的最前端为人类开拓出新的文明疆土。郑治兴2018,1,15写于深圳罗湖
32、难过的时候,抬头望望天,发现天空是那么辽阔,我为什么要为了那么渺小的事情而难过。
33、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王夫之《更漏子本意》
34、有句话说:历史决不会重演。又有句话说:日光之下无新事。这两句话结合起来也许含有全面的真理。从中国的观点看,在国际政治的范围内,当代的世界史以及近几百年的世界史就像是重演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史。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春秋时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是由《春秋》所包括的年代而得名。战国时代是由当时各国战争激烈而得名。我们已经知道,封建时代人的行为受礼的约束。其实,礼不仅约束个人行为,而且约束各国行为。有些礼适用于和平时期,有些礼适用于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中遵循的平时和战时的礼,等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国际法。我们看到,在现代,国际法越来越无效。近年以来,已经有许多实例:一国进攻别国而事前不发最后通牒,不宣战。一国的飞机轰炸别国的医院,却装做没有看见红十字。在春秋战国时代,我们也看到相似的国际法无效的局面,这就是礼的衰微。春秋时代,还有人尊重国际的礼。《左传》记载了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的泓水之战。古板的宋襄公亲自指挥宋军。在楚军正在渡河的时候,又在楚军渡了河还未排列成阵的时候,宋军司令官两次请求襄公下令攻击,襄公都说不可,还说不攻击不成阵势的队伍。结果宋军惨败,襄公本人也受伤。尽管如此,襄公仍然辩护他原来的决定,还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宋军司令官恼怒地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所说的符合传统的礼,代表封建武士的骑士精神;宋国司令官所说的代表动乱年代的实际。今天各国政治家用来维持国际和平的方法。与春秋战国时各国政治家试用过而未成功的方法,何其相似。注意到这一点是有趣的,也是令人丧气的。例如,公元前551年在宋国召开过十四国弭兵会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后来,将当时的天下划分为两个势力范围,东方归齐国控制,西方归秦国控制,公无前288年齐王为东帝,秦王为西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各国之间也有各种联盟。战国时代,联盟归结为两大类型:由北而南的纵,由西而东的横。当时有七个主要的国家,其中的秦国最富于侵略性。纵的联盟是六国对付秦国的,由于秦国在最西,六国分布在东,由北而南,故名合纵。横的联盟是秦国与六国中的一国或数国结成以进攻其余国家的,所以是由西而东地扩张,放名连横。秦国的政策是远交近攻。用这种方法它总是终于破坏了反秦的合纵而获胜。秦国以其耕战优势,又在六国内广泛运用第五纵队战术。经过一系列的血战,胜利地一个一个地征服了六国。最后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中国。于是秦王自定尊号为秦始皇帝,以此名垂于青史。同时他废除了封建制度,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创建了中央集权的中华帝国,号称秦朝。中国的统一中国的实际统一虽然是到秦始皇才实现,可是这种统一的愿望全国人民早就有了。《孟子》记载梁惠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说:定于一。王又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梁惠王》上)一就是统一。这段对话清楚地表现了时代的愿望。这里用world(世界)翻译中文的天下,天下的字面意义是普天之下。有些人将天下译为empire(帝国),因为他们认为,古代中国人称之为天下者,只限于中国封建诸国的范围。这完全属实,但是我们不可以把一个名词的内涵,与某个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的这个名词的外延,混淆起来。就外延说,它限于当时的人所掌握的对事实的知识;就内涵说,它是个定义的问题。举例来说、古代汉语的人宇,当时所指的实际是限于中国血统的人,可是并不能因此就在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作中国人。古代中国人说人意思确实是想说人类,不过当时对人类的了解只限于在中国的人。同样的道理,古代中国人说天下,意思是想说世界,不过当时对世界的了解还没有超出中国的范围。从孔子时代起,一般的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政治思想家,就开始考虑世界范围内的政治问题。所以秦朝的统一中国,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就好像是今天在我们心目中的统一全世界。秦朝统一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国人一直在一个天下一个政府之下生活,只有若干短暂的时期是例外,大家都认为这些例外不是正常情况。因此中国人已经习惯于有一个中央集权的机构,保持天下太平,即世界和平。但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又被拖进一个世界,其国际政治局面,与遥远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相似。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已经被迫改变其思想和行动的习惯。在中国人的眼里,这一方面又是历史的重演,造成了现在的深重的苦难。(参看章末的注)《大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国际性的例证。我们现在举出《大学》的某些观念。《大学》和《中庸》一样,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到了宋朝(960一1279),新儒家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放在一起、称为四书,作为新儒家哲学的基本经典。新儒家说《大学》是曾子所作,曾子是孔子的得到真传的学生。不过说它是曾子所作,并没有实际证据。新儒家认为《大学》是道学的重要的入门书。它的第一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话又叫做《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照后来的儒家说,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同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治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人只有在社会中尽伦尽职,才能够尽其性,至于完成。如果不同时成人,也就不可能成己。明明德与修身是一回事。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于是几个观念归结成一独个观念,这是儒家学说的中心。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作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他如此诚实地尽力而为,他就是止于至善了。按本章的要求,只要指出《大学》的作者是为世界政治和世界和平着想,也就够了。他并不是第一个为此着想的人,但是很有意义的是,他竟做得如此地有系统。在他看来,光是治好自己本国,并不是为政的最后目的,也不是修身的最后目的。也不必在这里讨论,格物怎么能够成为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这个问题到以后讲新儒家的时候再来讨论。《荀子》的折中趋势在中国哲学的领域里,在公元前三世纪后半叶有一个强大的调和折中的趋势。杂家的主要著作《吕氏春秋》就是这时候编著的。但是这部著作虽然把其时的各家大都涉及了,偏偏没有对于折中主义自己的观念予以理论的根据。可是儒家、道家的著作家都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它表明两家尽管备有不同之处,然而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折中精神。这些著作家都同意有一个唯一的绝对的真理,名叫道。各家大都有所见于道的某一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对于道的阐明都有所贡献。可是儒家的著作家主张,唯有孔子见到了全部真理,所以其他各家都在儒家之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儒家的补充。道家的著作家则相反,主张只有老子、庄子见到了全部真理,因而道家应当在其他各家之上。《荀子》有一篇题为《解蔽》,其中说:昔宾孟之蔽者,乱家是也。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慊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谓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此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曲知之人,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也。荀子又在《天论》篇中说: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照荀子的看法,哲学家的见和蔽是联在一起的。他有所见,可是常常同时为其见所蔽。因而他的哲学的优点同时是它的缺点。《庄子》的折中趋势《庄子》最后一篇《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道家的折中观点。这一篇实际上是先秦哲学的总结。我们不能肯定这位作者是谁,这并不妨碍他真正是先秦哲学的最好的历史家和批评家。这一篇首先区分全部真理和部分真理。全部真理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对于它的研究称为道术;部分真理是全部真理的某一方面,对于它的研究称为方术。这一篇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这个一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一篇继续在道内区分本、末、精、粗,它说:古之人其备乎!......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其明而在数度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因此《天下》篇以为儒家与道有某些联系。但是儒家所知的限于数度,而不知所含的原理。这就是说,儒家只知道道的粗的方面和细微末节,而不知其精,不知其本。《天下》篇继续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篇接着作出了各家的分类,肯定每一家都对于道的某一方面有所闻,但是同时尖锐地批评了这一家的缺点。老子和庄子都受到高度地赞扬。可是很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位道家领袖的道术,也和别家一样,被说成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也只是道术的一方面。这是含蓄的批评。由此看来,《天下》篇的含意似乎是说,儒家知道具体的数度,而不知所含的原理;道家知道原理,而不知数度。换句话说,儒家知道道之末,而不知其本;道家知其本,而不知其末。只有两家的结合才是全部真理。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这种折中的趋势一直持续到汉朝。《淮南子》,又名《淮南王书》,与《吕氏春秋》一样具有折中性质,只是更倾向于道家。除了《淮南子》,还有两位历史家司马谈和刘歆,本书第三章曾提到他们,也表现出折中的趋势。司马谈是一位道家,他的《论六家要指》说:《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他往下指出了六家的优点和缺点,但是结论以为道家兼采了各家的一切精华,因此居于各家之上。刘歆则不同,是一位儒家。他的《七略》,基本上保存在《汉书艺文志》里。他论列了十家之后,写了一段结论,其中也引用了司马谈引过的《易大传》的那句话,然后接着说: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十家中略去小说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汉书艺文志》)
35、女孩要坚强,坚强为自己。女孩要努力,努力为未来。
36、《哲学研究》读后感1000字
37、偷了一辈子人,结果被人偷了,还送了命。看来,人这一生,如果把所有都牵系在别人身上,滋味不好受啊。因为,别人那里,有自己的幸福,也有自己的痛苦,是快乐场,也是埋葬地啊。
38、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没必要复制别人的生活做人,不能太假,假了难以交心;做事,不能太差,差了难以服众经典美文,心灵鸡汤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说出来,能忍则忍,能让则让情投意合、患难与共、心灵相通、情真意切的人最可交人要懂得给予、付出、心善、感恩知足之人、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知足常乐,不足常苦生活,恬淡最好;娶妻,贤德最好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拥有心安和健康
39、贪婪者希望得到一切,但一切又不属于他。
40、企业应该是以创造为目的
41、2.有一位花贩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因为白天人的心太浮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42、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董仲舒《春秋繁露》
43、若不是在通向知识的道路上,有如此多的羞愧要加以克服,知识的魅力便会很小。
44、全心全意,沉着应战是成就新领域的捷径。
45、举动轻浮的,老迈糊涂的,都要裁了他!立刻调进一批好的来!
46、当岁月走过沧海桑田才明白,生活就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是心手相携的温馨,是一个人的苦旅,是挫折坎坷的洗礼。而幸福就在那些平淡的时光里。是一起经历聚散离合后的不离不弃。
47、读完一篇后,就用白纸盖上,默默回想读过的内容。如果想不全,就说明读的还不够,印象不深。于是再读一遍,再作检查。——林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