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浑如极乐活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
2、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为如来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3、第27回,他肉眼凡胎,不辨妖怪。明显是孙悟空救了他,他却愚蠢的认为行者是滥杀无辜。看见那妖怪的假尸首,他又被吓的战战兢兢。好容易相信了悟空的话,却被八戒的蠢话唬的耳软,念起了紧箍咒。最后,他还固执的说什么我要死就一定会死,你要救也救不得。明明从话中已经听出来他知道悟空救了他,还顽固的这么说。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4、然而,我们并不能就这样给唐三藏定义为愚昧固执无能。毕竟,所有人都不是一面的。纵观全书,关于他的种种优点也是不可磨灭的。他对佛家的虔诚对世人的慈悲和对于取经的目标还不动摇也是我们所称赞的。于是乎,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唐僧便从纸上跃然而起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5、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6、第40回:长老大惊道:“徒弟呀,这半山中,是那里甚么人叫?”……长老道:“徒弟,这个叫声,不是鬼魅妖邪;若是鬼魅妖邪,但有出声,无有回声。你听他叫一声,又叫一声,想必是个有难之人,我们可去救他一救。”……长老又怀怒道:“这个泼猴,十分弄我!正当有妖魔处,却说无事;似这般清平之所,却又恐吓我,不时的嚷道有甚妖精。虚多实少,不管轻重,将我搊着脚,捽下马来,如今却解说甚么过路的妖精。假若跌伤了我,却也过意不去!这等,这等!”……三藏大怒,哏哏的,要念紧箍儿咒,却是沙僧苦劝,只得上马又行。还未曾坐得稳,只听又叫“师父救人啊!”长老抬头看时,原来是个小孩童,赤条条的,吊在那树上,兜住缰,便骂行者道:“这泼猴多大惫懒!全无有一些儿善良之意,心心只是要撒泼行凶哩!我那般说叫唤的是个人声,他就千言万语只嚷是妖怪!你看那树上吊的不是个人么?”
7、相貌清秀,品行端正,性格温和。认真负责,时常教导徒弟,引人向善。前世是佛祖的学生,观音菩萨好友,大唐佛学院毕业,佛学高僧,唐皇亲自颁发文凭。大唐皇帝御弟,佛主学生。
8、……
9、我总认为唐僧是慈悲的化身,楷模。
10、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
11、走路尚息蝼蚁命,心地善良。
12、唐僧,千个人对于他就有千种看法。有人认为他有胆识,认为他有才华,认为他很勇敢,认为他很虔诚;也有人认为他很胆小,很怯弱,很愚蠢。但是现在,我要说的只是我心目中的唐朝圣僧唐三藏。
13、对唐僧外貌描写:
14、第65回:只听得山门里有人叫道:“唐僧,你自东土来拜见我佛,怎么还这等怠慢?”三藏闻言即便下拜……原来是三藏声音,哭道:“悟空啊!我——自恨当时不听伊,致令今日受灾危。金铙之内伤了你,麻绳捆我有谁知。四人遭逢缘命苦,三千功行尽倾颓。何由解得哈屮难,坦荡西方去复归!
15、在第24回中明月清风为他献上了观内异宝人参果,但固执的唐僧不论明月和清风如何解释,坚持认为树上是接不出“人”的,这个是不满三天的小儿,出于出家人的“不杀生”和“慈悲”,他坚持不去食用。他又是不识珍宝又是愚昧可笑。
16、施主莫怕,我这几个徒弟相貌丑陋点,但心地善良。2、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17、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浑如极乐活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
18、御弟相貌堂堂,丰姿英俊,诚是天朝上国之男儿。
19、描写唐僧外貌的原句出自《西游记》第十一回:
20、唐僧曾经在很多次慈悲中差点丢掉自己的小命。但是唐僧认为,这都值了。唐僧是佛教得徒弟,他担当的就是佛的重任和佛的希望。宁肯自己丢掉姓名,也不要让如来佛祖失望。他肩上的担。可是前往西天取经的重任。就是因为这个担子,才让他的毅力更强。唐僧我敬佩他。不过有人觉得他总是被抓,让孙悟空一直救他的话,很多人都觉得他很无能。但是我不这么认为。他为了佛,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放在了这次西天取经上。他才是这次西天取经的主角。孙悟空然武功强大,但是他的心却特别烦乱,六根不清。直到最后还是唐僧用慈悲话语让他皈依,他的六根才清净,不再胡打胡闹了。
21、诚为如来佛子,你看他——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八宝妆花缚钮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浑如极乐活罗汉,赛过西方真觉秀。锡杖叮当斗九环,毗卢帽映多丰厚。诚为佛子不虚传,胜似菩提无诈谬。
22、两耳有轮真杰士,一身不俗是才郎。
23、点评:这一段显示出唐僧是一个非常的小心谨慎的人,非常怕惹是生非的人。
24、摘抄: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即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损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25、他固然有着他的优点:他懂礼仪,有才华,存慈心,明目标……可是,他也有着不能掩饰的缺陷:不识人才、愚昧无知、固执耳软……
26、俗话说过一过二不过三,你说唐僧被白骨精唬了三次了,看见那尸体吓了三次,他该相信孙悟空了吧?可不!第三次,他看见了那堆白骨,被行者一说总算是确信那是妖怪,又经不得八戒的一派胡言,再顽固地念起了紧箍咒。他还给自己的愚昧无知愚蠢的加上了“帽子”,说悟空是无心向善。最后,他索性舍弃了悟空。后来,在介绍自己的徒弟是悟能成了大徒弟,悟净成了二徒弟。而悟空呢?一直保护三藏的行者被固执的唐僧愚蠢的舍弃了。
27、唐僧外貌: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
28、意志坚定,只以取经为己任。当弟子们以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性命难保进行劝阻是,唐僧意志坚定,立夏誓言,决心取回真经。
29、还有,在阅读西游记的许多时候,我们都发现唐僧对于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人是奈何不了的。特别是孙悟空,唐僧除了使用紧箍咒以外很难使他听从自己的话。或者说惩罚行者唐僧除了用紧箍咒之外救没有别的办法了。虽然悟空的确是不服管教,但是这也看出了唐僧的无能:他除了依靠外力完全没有办法使得他的徒弟服从。况且在遭遇灾难的时候他除了怪罪他的徒弟就是在那里哭诉,完全没有想过也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不也说明了他的无能吗?
30、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很值得学习,但有时又贤愚不分,是非不辩,过于慈悲
31、……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
32、分析:
33、唐僧。他的慈悲之心永远在人们的心头
34、书中在描写唐僧的外貌时,用到的句子是:“丰姿英伟、相貌轩昂、眉清目秀”。还可以从书中不少女子对他的慕、痴心可知唐僧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美子。
35、这样描写唐僧的:丰姿英伟,相貌轩昂。
36、锡杖叮当斗九环,毗卢帽映多丰厚。诚为佛子不虚传,胜似菩提无诈谬。
37、齿白如银砌,唇红口四方。
38、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
39、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
40、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
41、唐僧是一位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为一身的高僧。他一遇妖魔涕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昏庸无能,不辨忠愚。但是又慈悲为怀,心慈面善,胸怀天下。他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手无缚鸡之力,迂腐。
42、八宝妆花缚钮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43、西游记中对唐僧外貌描写:
44、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45、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诚为如来佛子,你看他。
46、孙悟空(心猿):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被花果山众妖尊为美猴王,玉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嫉恶如仇、神通广大,机智勇敢、广结朋友、急躁但有正义感、重感情、讲义气。
47、丰姿英伟,相貌轩昂齿白银俏,唇红四方。顶平额宽,
48、花缚钮丝,金环束领攀绒扣。佛天大小列高低,星象尊卑分左右。
49、人物形象:
50、唐僧: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诚为如来佛子,你看他——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朗朗明珠上下排,层层金线穿前后。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铺绮绣。
51、俗家姓陈,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一高僧,所以被人们称为唐僧。西行取经时,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赐法名三藏。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52、唐僧,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慈悲的人。但是他有时候为了慈悲,差点儿丢掉了自己的小命。但是我为他的精神感到敬佩。因为他对佛教的忠诚,所以我特别敬佩他。我觉得,他虽然在武力上不及他的三个徒弟,但是他在精神领域上,却远远胜过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这才是我敬佩他的地方。我觉得他远远胜过其他一般的天神,因为他在精神领域打败了他们,这就是唐僧,我敬佩他的地方,虽然他武力不及,但是,他仍然比个个天神都要强。如果唐僧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的话,那么他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或者说没有能力去完成西天取经的路。
53、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
54、扩展资料:
55、好个妙龄聪俊风流子,堪配西梁窈窕娘。一、貌。
56、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唐僧慈悲心肠,一心向佛,为人诚实善良,也有怯懦的一面。
57、西游记中描写唐僧的外貌句子为:
58、顶平额阔天仓满,目秀眉清地阁长。
59、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
60、第27回:唐僧一见,惊下马来,睡在路旁,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唐僧道:“这个猴子胡说!就有这许多妖怪!你是个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那唐僧在马上,又唬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闻说,倒也信了……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唐僧转回身不睬,口里唧唧哝哝的道:“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
61、唐僧是这次西天取经的主角。如果没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就不会皈依,而永远的被惩罚。
62、第27回:唬得个长老战战兢兢,口中作念道:“这猴着然无礼!屡劝不从,无故伤人性命!”……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气到了: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唐僧道:“我命在天,该那个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过。终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你快回去!”
63、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诚为如来佛子,你看他
64、选自:《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65、《西游记》中的唐僧有着俊秀的外貌,手持佛珠,佛衣金线穿,凛凛威严,丰姿英俊,天朝好男儿。
66、《赠唐僧歌》现代:佚名妖魔鬼怪何所惧,八十一难只等闲。唐僧西去如来地,取得真经归家园。译文:妖魔鬼怪有什么畏惧的,九九八十一难只是只是很平常,唐僧一路西去大雷音寺,取得真经归大唐。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67、其实我感觉大家最喜欢的还是《西游记》当中的孙悟空。因为他武功高强。那我就得说一句话了,武艺不是一切。心静、慈悲和用心才重要。虽然他们不是一切,但是他们比武功更重要。所以我想对大家说的是。西天取经,唐僧师徒四人。每一个都有他们的各自的才能,所以不要去讨厌他们,因为他们都是西天取经的师者。
68、再后来,他遇红孩儿,遇后来的等等想要吃了他的变换过的妖怪时,那次不是愚蠢的善心大发,好心的悟空去除妖还被他固执的想法所训斥。这,难道不能令人看出他的愚昧和固执么?
69、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菩萨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
70、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
71、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
72、我敬佩唐僧,因为他对佛教忠诚。
73、第24回: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明月上前道:“老师,此物叫做‘人参果’,吃一个儿不妨。”三藏道:“胡说,胡说!他那父母怀胎,不知受了多少苦楚,方生下。未及三日,怎么就把他拿来当果子?”清风道:“实是树上结的。”长老道:“乱谈,乱谈!树上又会结出人来?拿过去,不当人子!”